养老投资
BB电子将养老金业务定位为长期战略业务,深度涉足包括主权财富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、企业/职业年金、养老目标基金在内的三大养老业务 养老投资主页 |
---|
你相信吗?在不久的将来,机器人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。它可能是料理家务的超级管家、照顾父母的贴心护工、督促你保养的家庭医生、全家福大合照里的一份子……甚至,办公室里一起开会的卷王同事,给你送快递的飞毛腿小哥,三百六十行,行行都可能有它的身影。
如果你对机器人的印象还停留在科幻故事里,认为它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元素,一个遥不可及的人类梦想,那可就out了。
特斯拉CEO埃隆·马斯克曾放狠话:未来人类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达到100亿甚至200亿个、一台家用机器人比一辆汽车还便宜。另一个“机器人带货大V”——芯片巨头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说AI (人工智能)的下一个浪潮将是“具身智能”,即能理解、推理、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。
这些先行者都在告诉我们,让机器人走进普通人生活,正在逐渐逼近现实。
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?机器人行业到底有多大的想象空间?下面,就让我与大家一起,探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。
01
从机械到类人 机器人“进化史”
厘清历史的脉络,能让我们更加坚定未来的方向。
剥去科幻的外衣,机器人本质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,集现代制造技术、新型材料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为一体,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升级智造、由大到强的重要驱动力。
机器人大致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。
最初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应需而生,替代人进行重复的、危险的工作,它可以完成焊接、搬运、码垛、切割、包装等工作;随后以“服务人”为功能的服务型机器人走入人们的眼帘,用于迎宾、送餐、酒店服务、银行等与人类距离更近的场景。
纵观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,主要经历了程序控制机器人、自适应机器人和“embodied intelligence”具身智能机器人三阶段迭代。
第一代程序控制机器人只能完全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步骤,进行固定的工作;第二代自适应机器人配备了传感器,能够简单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自身行为。第三代“具身智能”机器人指的是像人一样能够与环境交互感知、自助规划、决策、行动的机器人,也是人工智能的终极形态。
02
人类社会新形态 行业远景辽阔
长期看来,机器人是一个拥有巨量级别发展空间的领域,很可能以人类终极智能终端的角色,走进每个人的寻常生活,共建“人类社会全新形态”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我们很快就会面对劳动力人口短缺的重大问题。
来看一组数据,根据联合国的预测,从2022到2050年,全球人口数量的复合增速会下降到0.4%,相比于过去30年的增速下降50%。那问题来了,劳动力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,如果想要让2022-2050年全球人口的增速,尤其是65岁以下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增速达到1%,需要增加多少“人”呢?
答案是23亿。
而这23亿劳动力缺口可以由“类人”的机器人补齐。正是基于这一逻辑,除了马斯克,全球科技巨头们纷纷抢滩布局,前世界首富Jeff Bezos投资了好几家人形机器人制造公司;英国首富詹姆斯·戴森宣布投资约230亿元打造“英国最大、最先进的机器人中心”。
我们做一个粗略的估算,如果这23亿台机器人在2027年-2050年间新增产生,以每台机器人10万元、每年销售1亿台计算,每年机器人销售的市场空间就达10万亿,23年的累计市场空间高达230万亿。
而每年10万亿元仅仅是机器人硬件的价值,每一代智能终端硬件,都将带动10倍的软件和服务空间,也就是说每年10万亿元的机器人可以创造的软件和服务价值将高达100万亿。
机器人的市场远景辽阔,产业链条也很丰富。机器人的产业链分布主要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生产、中游本体制造、以及下游的整机品牌集成,价值分布也呈现出一条“微笑曲线”。如果类比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,目前服务机器人仍处于导入期。众所周知,中国制造具备显著的供应链优势,在零部件的生产制造端成本更低、产能更足、反应更快,国产替代空间较大,或许能从机器人的发展浪潮中获益。
资料来源:中信证券
即便在当前,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需求牵引之下,机器人市场的增速已经非常可观。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(IFR)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约513亿,过去5年复合增长率达14%;而同年中国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174亿美元,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更高,达22%。据IFR预测,到2024年,预计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50亿美元,而我国也有望成为机器人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。
03
AI+机器人 画龙点睛
2023年,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公司OpenAI,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训练出了ChatGPT模型。ChatGPT之后,OpenAI的新目标锁定了人形机器人。
2023年3月,OpenAI旗下的创业基金领队投资了一家名为1X的商用机器人制造商,这家公司主要是将GPT模型和机器人技术相结合,推出类似人类的动作和行为的机器人。
一方面,GPT模型会让人形机器人更智能。GPT模型可以训练机器人掌握多模态融合的学习感知能力、类人的智能理解和智能决策,也能够帮助人形机器人接入更多应用场景,比如家庭陪伴、递送快递等。
另一方面,人形机器人会让GPT模型更聪明。人形机器人是GPT模型最佳的物理载体,让GPT模型具备了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能力,从而可以产出更多的劳动价值和情感价值;人形机器人还可以帮助GPT模型更符合人类的心智,让其有更加自然的交互能力。
可以说,GPT模型给机器人注入了灵魂,起到了“画龙点睛”作用,两者则是具身智能的最佳结合、最佳拍档。
04
星辰大海,道阻且长
诚然,现在机器人行业依旧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,比如数据隐私、成本高昂、续航能力、安全伦理等等问题。但是,“悲观者往往正确,乐观者往往成功”,想象力是创造新世界的第一步。
我们应该相信,狂热的信仰能够开创更美好的未来。终有一天,我们能找到那23亿“人”,解放人类有限的时间和精力,书写不断超越自己、崭新的文明篇章。星辰大海,道阻且长,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一个人机共融的时代即将到来。
*风险提示:基金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。投资人应当阅读《基金合同》《招募说明书》《产品资料概要》等法律文件,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,特别是特有风险,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、投资经验、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。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、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,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。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,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。
知识课:机器人——AI浪潮里的下一代智能终端?
2023-07-14 来源:BB电子
机器人行业到底有多大的想象空间?下面,就让我与大家一起,探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。
你相信吗?在不久的将来,机器人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。它可能是料理家务的超级管家、照顾父母的贴心护工、督促你保养的家庭医生、全家福大合照里的一份子……甚至,办公室里一起开会的卷王同事,给你送快递的飞毛腿小哥,三百六十行,行行都可能有它的身影。
如果你对机器人的印象还停留在科幻故事里,认为它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元素,一个遥不可及的人类梦想,那可就out了。
特斯拉CEO埃隆·马斯克曾放狠话:未来人类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达到100亿甚至200亿个、一台家用机器人比一辆汽车还便宜。另一个“机器人带货大V”——芯片巨头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说AI (人工智能)的下一个浪潮将是“具身智能”,即能理解、推理、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。
这些先行者都在告诉我们,让机器人走进普通人生活,正在逐渐逼近现实。
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?机器人行业到底有多大的想象空间?下面,就让我与大家一起,探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。
01
从机械到类人 机器人“进化史”
厘清历史的脉络,能让我们更加坚定未来的方向。
剥去科幻的外衣,机器人本质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,集现代制造技术、新型材料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为一体,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升级智造、由大到强的重要驱动力。
机器人大致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。
最初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应需而生,替代人进行重复的、危险的工作,它可以完成焊接、搬运、码垛、切割、包装等工作;随后以“服务人”为功能的服务型机器人走入人们的眼帘,用于迎宾、送餐、酒店服务、银行等与人类距离更近的场景。
纵观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,主要经历了程序控制机器人、自适应机器人和“embodied intelligence”具身智能机器人三阶段迭代。
第一代程序控制机器人只能完全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步骤,进行固定的工作;第二代自适应机器人配备了传感器,能够简单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自身行为。第三代“具身智能”机器人指的是像人一样能够与环境交互感知、自助规划、决策、行动的机器人,也是人工智能的终极形态。
02
人类社会新形态 行业远景辽阔
长期看来,机器人是一个拥有巨量级别发展空间的领域,很可能以人类终极智能终端的角色,走进每个人的寻常生活,共建“人类社会全新形态”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我们很快就会面对劳动力人口短缺的重大问题。
来看一组数据,根据联合国的预测,从2022到2050年,全球人口数量的复合增速会下降到0.4%,相比于过去30年的增速下降50%。那问题来了,劳动力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,如果想要让2022-2050年全球人口的增速,尤其是65岁以下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增速达到1%,需要增加多少“人”呢?
答案是23亿。
而这23亿劳动力缺口可以由“类人”的机器人补齐。正是基于这一逻辑,除了马斯克,全球科技巨头们纷纷抢滩布局,前世界首富Jeff Bezos投资了好几家人形机器人制造公司;英国首富詹姆斯·戴森宣布投资约230亿元打造“英国最大、最先进的机器人中心”。
我们做一个粗略的估算,如果这23亿台机器人在2027年-2050年间新增产生,以每台机器人10万元、每年销售1亿台计算,每年机器人销售的市场空间就达10万亿,23年的累计市场空间高达230万亿。
而每年10万亿元仅仅是机器人硬件的价值,每一代智能终端硬件,都将带动10倍的软件和服务空间,也就是说每年10万亿元的机器人可以创造的软件和服务价值将高达100万亿。
机器人的市场远景辽阔,产业链条也很丰富。机器人的产业链分布主要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生产、中游本体制造、以及下游的整机品牌集成,价值分布也呈现出一条“微笑曲线”。如果类比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,目前服务机器人仍处于导入期。众所周知,中国制造具备显著的供应链优势,在零部件的生产制造端成本更低、产能更足、反应更快,国产替代空间较大,或许能从机器人的发展浪潮中获益。
资料来源:中信证券
即便在当前,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需求牵引之下,机器人市场的增速已经非常可观。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(IFR)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约513亿,过去5年复合增长率达14%;而同年中国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174亿美元,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更高,达22%。据IFR预测,到2024年,预计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50亿美元,而我国也有望成为机器人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。
03
AI+机器人 画龙点睛
2023年,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公司OpenAI,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训练出了ChatGPT模型。ChatGPT之后,OpenAI的新目标锁定了人形机器人。
2023年3月,OpenAI旗下的创业基金领队投资了一家名为1X的商用机器人制造商,这家公司主要是将GPT模型和机器人技术相结合,推出类似人类的动作和行为的机器人。
一方面,GPT模型会让人形机器人更智能。GPT模型可以训练机器人掌握多模态融合的学习感知能力、类人的智能理解和智能决策,也能够帮助人形机器人接入更多应用场景,比如家庭陪伴、递送快递等。
另一方面,人形机器人会让GPT模型更聪明。人形机器人是GPT模型最佳的物理载体,让GPT模型具备了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能力,从而可以产出更多的劳动价值和情感价值;人形机器人还可以帮助GPT模型更符合人类的心智,让其有更加自然的交互能力。
可以说,GPT模型给机器人注入了灵魂,起到了“画龙点睛”作用,两者则是具身智能的最佳结合、最佳拍档。
04
星辰大海,道阻且长
诚然,现在机器人行业依旧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,比如数据隐私、成本高昂、续航能力、安全伦理等等问题。但是,“悲观者往往正确,乐观者往往成功”,想象力是创造新世界的第一步。
我们应该相信,狂热的信仰能够开创更美好的未来。终有一天,我们能找到那23亿“人”,解放人类有限的时间和精力,书写不断超越自己、崭新的文明篇章。星辰大海,道阻且长,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一个人机共融的时代即将到来。
*风险提示:基金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。投资人应当阅读《基金合同》《招募说明书》《产品资料概要》等法律文件,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,特别是特有风险,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、投资经验、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。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、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,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。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,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。